卓越團隊核心理念講義二:我是我認為的我
生活中,會有相當一部分人,他們的期望就是追求一生平平淡淡。
下面,讓我們來演繹一下他們可能的人生軌跡。
首先讓我們試想,什么樣的觀念比較容易被他們接受?差不多就行啦;隨遇而安;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;槍打出頭鳥;退一步海闊天空……假使這些觀念日積月累下來變成他們的信念。這種對事物習慣性的看法,會最終決定他們面對事情時的態度選擇,積極、進取、努力等十有八九不會是他們的人生態度。
接下來,他對待工作的態度也許就是:差不多就行;對得起這份工資就行;到點下班就行;“邊際工作”或“份外事”不會主動去做,更不會多做。稍有挫折,立即自我安慰:成功是少數人的事;退一步,海闊天空……他們的結果會是什么?平平淡淡!仔細分析一下,似乎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:他們的結果,正是他們當初的內心期望。
生活中,也會有相當多的另外一部份人,他們的期望是一定要成就一番事業。
下面,也讓我們來演繹一下他們可能的人生軌跡。首先,什么樣的觀念比較容易被他們秉持?永爭第一:不做則已,要做就做到最好;付出皆有回報;不成功,便成仁;堅持到底,永不放棄……假使他們的期望強度足夠牢固,假使這些觀念日積月累變成他們的信念,這些信念也會最終決定他們面對事情時自我態度的選擇是積極進取,努力拼搏,精益求精,追求卓越……
接下來,他們對待工作的行為,我想一定不會是“差不多就行”,如果工作沒有做完,相信也不會到點就下班;奉獻精神與主動意識一定會促使他們常做一些別人不愿做的“邊際工作”與“份外事”。即使遭受挫折,接下來的行為一定是爬起來,再次跌倒,再次爬起來,直至成功。這就是他們的結果:一生終究成就了一番事業。
再仔細分析一下,似乎也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:他們的結果,也正是他們當初的內心期望?;蛘哒f,他們最初的內心期望,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斗,最終演變成他們的結果。
以上兩類人的人生軌跡都在印證“自我意向心理學”的一個核心結論:我是我認為的我。在你的心目當中,你認為自己是什么,你就是什么。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人,你的結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。如果你認為自己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,你的結果常常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。
成功的規律表明:改變,會遵循一定的軌跡。即:結果決定于行為,行為決定于態度,態度決定于信念,信念決定于自我期望。換一句話就是:有什么樣的內心期望,你就會選擇什么樣的信念,接著就會有什么樣的處事態度以及什么樣的行為,因此,也就有了什么樣的結果。
但是,這里不是討論“追求平平淡淡”或“成就一番事業”誰對誰錯。其實這一切,尤其是期望、信念、態度等個人內在標準類因素的本身常常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。當然,他們一定都有積極與消極之分。積極的自我期望,會帶來積極的信念;積極的信念會帶來積極的態度;積極的態度會帶來積極的行為;積極的行為會給我們帶來積極的結果。反之亦是如此。
按照猶太人的“二八定律”邏輯:“法律”只能規范社會行為的20%,而“道德”卻在潛移默化地規范人們80%的社會行為。決定人生成就的力量20%來源于“行為”、“結果”等外在表現因素,而80%源于“態度”、“信念”與“期望”等內心標準。
同樣的,一個企業的“制度”一般只能規范員工20%的行為,而80%的行為要靠“企業文化”這一企業內心標準來影響。
讓我們將80%的精力,專注于修正與修煉自己的自我期望、信念、態度等“內心標準”,因為我是我認為的我!我們是我們認為的我們!